。上海人有时会对不会讲上海话的人,就看不起他,我希望上海人不要忘了,过去上海是很小的,两百年以前,上海归松江管,松江是府,上海是县,上海是乡下人,松江、苏州是城里人。上海有今天,是靠全国的人才聚到上海,才创造出上海的今天。所以我们上海人的心理上一定要克服看不起外地人,看不起不会说上海话的人。不要忘了,上海的衣食父母就是全中国,尤其是华东地区人民。我们的上海是靠山东人民解放的,当时解放军南下的部队,大量的是山东籍同志,是他们为上海人民解放做出了牺牲。近百年来,上海的金融业繁荣是靠了宁波人,上海民族纺织业的振兴靠的是无锡人,上海的码头工人,解放前大量是从苏北、安徽、湖北来的,所以我们上海人要有‘海纳百川’的精神状态,或者说‘大海不辞溪涧水’,你再大,也不能拒绝小小的涓流,这样我们才能变成广阔的海洋。我想这个心理障碍提得非常好,上海人要克服‘小市民’的思想。我本人不是上海人,但我热爱上海,我愿意为上海的繁荣献身。但我觉得要做新一代的上海人,做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修养的、和全国人民站在一起,能把国家振兴起来的上海人。”
这一番话讲得多么好啊!这种话,只有具有开阔的思路、丰富的知识和高尚的情操的权威人士才讲得出来。所以,人物专访选择好访问的对象,是至关重要的。
专访的作者,要关心社会上各种动态,关心国内外最新情况,多想、多得到报道的点子,一个点子就会引出一篇专访报道。有的人问新华社记者郭超人:什么样的人才能当好记者?郭超人回答三句话:多数人能想到、做到的,而你想不到、做不到,就根本不能当记者;多数人能想到、做到的,你也能想到、做到,你能当记者,但只能当一般的记者;惟有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你想到了,做到了,才能当一个好记者。
第二,选准访问的场所、时机。
专访的写作,要选择访问的最佳场所和最佳时机,这是增强专访的新闻性和现场感,引起读者兴趣的重要一环。这方面需抓住以下三点。
1.与事件有关的现场访问
有许多事情,可以说时过事过境未迁。当事人与有关的人置身于特定的环境,可以因境而忆事,触景而生情。有时,可以边谈边看,边回忆边联想,会讲得细致、真切、有感情。有时还可以现场表演,或展示实物,使谈话源源不断,丰富多彩。作者在这种场合,可以更好地观察、感受,培养和激发感情。只有自己身临其境,才能更好地写得“如临其境”。在球场访问运动员,在书房访问作家,在机床旁向工人提问,在田头与农民谈心,这都会取得很好效
随着各种APP的火热,人们喜欢在掌中看到世界各地的新闻八卦,这些新闻好似知道人们喜欢内容,一次又一次闯入公众的视野。其中就有大家乐意接受的新闻稿。 新闻稿发布的黄金时间,你知道吗?就是早上的9点和晚上的19点之后,如果过了中午时段,怕只有下午茶时间,才能刷会手机。所以上午和晚上成了上班族点击新闻稿阅读的黄金时间,也是各类新闻稿发布的绝佳时间。 每一篇新闻稿推送及时,都是一个个新闻工作者的默默努力。近年来人们的素质提高,对于网络新闻稿发布的认可度提高很多,对新闻代写、代发的工作者也越发尊重。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新闻稿发布行业的荣光。 一篇新闻稿发布成功,最多只需要2个小时。但是新闻稿发布之后,谁的收益最大呢?答案无疑是客户,因为客户通过平台,认识了更多的潜在客户,更多人了解稿件的内涵。从而转换为客户品牌的核心竞争力。而新闻稿发布平台只需要收取一些辛苦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