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论是与立论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立论是表明自己的观点,驳论则是反驳
对方的观点。立论之后需要运用论据展开论证,驳论则要运用论据进行反驳。
反驳无非是要证明对方观点的错误,从这个意义上说,反驳是一种特殊的论证。
在一般情况下,立论和驳论在一篇文章中主要以使用一种为主,以立论为主
时称立论文,以驳论为主时称驳论文。不过,在一篇评论中,立论和驳论往往是
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不可能截然分开。我们在证明自己的观点时,还要考虑对方
将从哪些方面加以攻击,也要考虑驳倒对方哪些观点,才能使自己的观点树立起
来;反过来说,我们要批驳对方的观点时,也往往要阐明自己的主张。试以曹林
发表于《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11月24日的评论《“省长喝过第一口”的水就安
全?》为例:
近日最牵动舆论神经的新闻,莫过于哈尔滨停水风波:因怀疑前段时间的
爆炸事故造成松花江水体污染,哈尔滨市做出“临时停止供水”决定,政府启动
紧急预案,成立由省长任组长的“应对松花江水污染工作领导小组”,采取有效
措施治理污水。针对市民对再度供水是否能保证安全的疑问,省长张左已说,这
一点请大家相信,政府一定会对百姓负责的,“4天之后,第一口水我先喝”。
(《人民日报》11月23日)
第一口水我先喝-言下之意很明显:如果水有问题,第一个受害的将是
省长。为了争取公众信任,高官把自己的健康推到危机应对的风口浪尖,主动把
自己当作“治理人质”,这种道德勇气确定让人佩服。不过,这种看上去很有力
的承诺,如果理性审视一下,就会发现其实很无力:凭什么说“省长喝过第一口”
的水就是安全的?老百姓的质疑难道要的只是这种道义承诺?
以“自己先喝第一口水”来传播公信力,看起来很有“牺牲精神”,其实包含
着这样一种逻辑:领导先喝第一口水,表明领导充分相信水质,因为领导相信水
安全,领导的判断高于百姓,所以老百姓也应该相信水没事儿-显然,这里面
包裹着一种“官本位”思想,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信任机制是非理性的,因为这
种逻辑中老百姓没有自主自足的东西。
韦伯区别过三种信任模式:传统型、个人权威型和法治型。“先喝第一口
水”的承诺就属于个人权威型,其实,公众的质疑主要是想追求“法治型”:需要
有一种公开透明的危机治理机制,让老百姓自己的眼睛能清清楚楚地看到整个
治理过程,掌握充分的政府信息和水质信息,从而根据自主的理性做出关于水质
判断-“先喝第一口水”的承诺中,只有省长一个人的知情而无普众性的
知情。
另一方面,以“先喝第一口水”担保水质,是以“个人信用”来为一件关系到
千百万居民健康的大事作担保,这种担保是很无力的,张省长再高的信誉也担保
不起。凭什么说“省长喝过第一口”的水就是安全的?一个人的承诺负载得起
几百万人的生命安全吗?所以,只有制度性的“公共信用”才能进行理性的担
保,才有足够的信用分量。
,“先喝第一口”不经意间流露
出的恰恰是根深蒂固的人治思想。
如果是以法治应对危机,高官不应该说“第一口水我先喝”,而应该第一个
保证及时公开危机治理信息,第一个身先士卒地履行政府责任。领导第一个上,
冲在队伍的前面,死而后已-这是革命战争时代流行的政治品质和动员手段,
在当下时代的危机治理中,“第一个上”应该从道德勇气转化为一种对法律的
如果是以法治应对危机,高官不应该说“第一口水我先喝”,而应该说“如果
谁喝水出了问题,我第一个承担责任”,现代政治应是一种责任政治而非道德政
治。“先喝第一口水”承担的只是非常狭隘的“试错”责任,而“第一个承担责任”
背负起的才是完整的危机治理责任,表达的也才是法治自信-老百姓需要依
赖的正是这种自信。“非典”的治理经验早已表明:只有法治,才能让我们安全
地渡过危机。
作者先归纳了“第一口水我先喝”后面所隐含的观点:省长喝过第一口的水
是安全的。接下来,作者对此做出分析,认为这里面包含着一种官本位思想与人
治思想。最后,作者在批驳原有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只有法治,
才能让我们安全地渡过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