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稿 登录  软文发稿  免费注册
  1. 资讯中心
  2. 文章正文
国外网络新闻评论
2021-08-09 09:23:22


美国是网络的诞生地,随着网络的民用化,网络自然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新闻

评论阵地。

早在1994年,美国的各大媒体公司就已经抢滩网络,网络上既有报纸和广

播电视媒体的电子版,又有各媒体的网络原创内容。各网站聊天室则是公众发

表言论的阵地。后来,网络日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媒体方式,使公众又增加了一

种简便易行的博客言论渠道。传统媒体虽然一直奉行媒体是社会公器的信念,

但它们的时空毕竟有限,因而,能够进入媒体的言论非常有限,互联网却以无限

三、向新闻评论演进期(1894~1914年)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改良派组织了政治团体-强学会,在北京创刊了机关

报《中外纪闻》。强学会被解散后,梁启超于1896年8月在上海另办《时务报》。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写了大量政论,如《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变法通议》(达7

万字)、《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等,创造了一种新的文体,当时人称为“新文体”

“报章文体”或“时务文体”。这种文体“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俚语韵语和外国语

法,纵笔所至,略不检束”[1],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可以说梁启超是继王韬之

后,把我国报刊上的政论文体变得更通脱,使之在报刊上牢固地确立了自己的地

位,进而奠定了进步报刊政论传统基础的第一人。

这一时期陆续创办的较有名的报纸还有《苏报》(1896年)、《中外日报》

(1898年)、《中国日报》(1899年)、《唯一趣报有所谓》(1905年),以及首创时事

短评的《时报》(1904年)。时事短评的出现是新闻评论演进为论说文中一种独

立体裁的重要标志,它以新闻为依托,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影响社会事

务的进程。

《苏报》1896年6月在上海创刊,但真正在全国造成影响是在1902年以后。


1903年,爱国学社社员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他将报纸改版,增强言论,扩充

评论栏目,以“鼓吹革命为己任”,该报遂成为一份激进的革命报。在一个多月

时间里,该报发表了《驳《革命驳议》》《呜呼保皇党》等言词激烈的言论40余篇,

引起强烈反响。特别是《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的节

录)和宣传邹容《革命军》的言论,更是震动朝野。《康》文竟称光绪皇帝为“载湉

小丑”,触怒政府,7月7日,《苏报》被查封,章太炎被捕。邹容不愿让章太炎独

自承担责任,自行投案。此案庭审前后历时近一年,其间,海内外报刊纷纷发表

评论,声援章、邹,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不胫而走。

稍后,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

成立,其机关报《民报》被称为革命的言论总机关。为肃清改良主义的影响,《民

报》同梁启超主办的改良派机关报《新民丛报》论战达两年之久。论战中,形式

逻辑作为论证方法从此进入报界。

此后,同盟会系统办的“三民报”(有“竖三民”“横三民”之分,“竖三民”指

革命前出版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因报头竖排而得名;“横三民”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文选.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252.

指辛亥革命后同时问世的《国民新闻》《民权报》《中华民报》,报头横排)刊登了

大量社论,使社论在时间性和新闻性方面大大前进了一步。

这一阶段,报纸的影响力主要决定于报纸言论的受欢迎程度,评论的问题涉

及军事、经济、政治、外交各个领域,是我国报刊言论从政论向新闻评论演变的重

要时期。从此,新闻评论成为报纸的四大部件(新闻、言论、副刊、广告)之一,文

字风格也从文言变为半文半白。各种评论体式均逐步成型。特别值得一提的

是,现在再次勃兴的“时评”这种形式始于当时的《时报》,短小精悍、鞭辟入里,

深受读者欢迎。著名的时评栏目有《神州日报》的《时事小言》栏,《民呼日报》的

《公言》栏,《天报》的《悱言》《痛言》栏等。(1)

袁世凯执政期间制造了“癸丑报灾”,有些报刊为免于罹祸,只好在时评栏

中敷衍塞责。

四、成熟与完备期(1915~1949年)

1915年,陈独秀改组《新青年》,倡扬思想解放,追求科学与民主,使思想界

再次活跃起来。1918年,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无产阶级报刊评论开始在中

国崭露头角,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瞿秋白、鲁迅等人都为无产阶级新闻评论

做出了重大贡献。经过多年斗争,孙中山先生也感慨,“革命成功极快的方法,

宣传要用九成,武力只可用一成”(2),要求国民党要加强言论宣传工作。国共

合作时期,国民党的许多重要报刊都掌握在共产党手里。国民党中央机关报

《政治周报》的首任主编就是毛泽东。到1930年红色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中

国第一次出现了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下的报刊。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当时

就有革命报刊34种。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在汉口创刊,这是中国共

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

机关报。毛泽东、周恩来曾为它撰写了大量评论。这些评论在抨击国民党的一

党专制,普及民主常识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1941年5月16日,《解放日报》在

延安创刊,这是第一张在革命根据地出版的大型中共中央机关报。该报十分重

视评论,把按照党的意志指导实际工作列为评论的首要任务,强调要当好党的喉

舌。据统计,1942年7月至10月间,该报共发社论94篇、代论7篇、半月国际述

评8篇,平均每天发表言论稿1500字。继延安《解放日报》之后,各根据地也相

继办起了报纸,并把评论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全国解放后,党中央机关报《人

民日报》在河北创刊。此后,各省市相继办起了机关报,许多地市也办起了机关

报。同时,各省广播电台相继出现。这些报纸和电台都极为重视新闻评论。

我国无产阶级新闻评论,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坚

持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马列主义作为分析问题的指南;坚持党性原则

和阶级性原则,做党的喉舌;担负起发动人民群众以及指导现实革命和建设的任

务,具有很强的权威性、现实针对性;立场坚定,态度鲜明。

1927年国共分裂后,国民党在其统治区控制了大部分传媒,其中有一部分

是民营报刊和外国人在华所办的报刊。1929年12月27日,蒋介石致电《大公

报》并转全国各报馆,表示“凡属嘉言,咸当拜纳”,但在20世纪30年代初却出

台了一系列出版检查制度,尤其将共产主义言论规定为非法言论。在这种形势

下,国统区的红色报刊不得不转入地下,如《布尔什维克》和《中国工人》就不得

不用《少女怀春》《红拂夜奔》等名字加以伪装。《申报》的史量才因为发表言论

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于1934年11月13日被暗杀。抗战时期,在团结抗

日的口号下,非国民党系报纸得以大发展,特别是前期的上海和后期的重庆、桂

林及香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更是一面发展自己的媒体,一面抢夺或威胁一些

在抗战中有污点的民间媒体,以实现舆论操纵。


总的来看,民间报刊言论还是在艰难曲折中有了一些发展,有的还产生了重

大影响。如战前的北京的《京报》《世界日报》《现代评论》周刊,天津的《大公

报》,上海的《申报》《新闻报》《时报》《时事新报》,抗战中的《救亡日报》《力

报》,上海孤岛时期的《文汇报》《申报》《新闻报》等“洋旗报”(为保护自己而假

托洋人创办的报纸),战后的《民主报》《新民报晚刊》《文汇报》等。1938年1月

25日创刊的《文汇报》,其主笔徐铸成写了大量爱国评论,战后该报以言论自由

为最高原则。赵超构发表于《新民报晚刊》的评论也很有市场。在战后,这些报

纸开展了拒检运动,追求民主,一时形成“第三势力”言论高潮。

在所有这些民间报刊中,《大公报》影响最大,办报时间最长,到2002年,

《大公报》度过了它的百岁华诞。

《大公报》由英敛之创刊于1902年6月17日,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报

纸。当时的《大公报》,以论说之“敢言”著称,所谓“以大公之心,发折中之论”。

英敛之认为办报的目的在于“阐发公理也,激发公论也,开通民智也,维持国力

也”。1926年9月1日,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以新记公司的名义续办《大公

报》,人称新记《大公报》。吴鼎昌任社长,张季鸾任总编,胡政之任总经理。在

鼎盛时期,日发行量近20万份,具有很高的声望,堪称舆论界之重镇。《大公

报》“不偏不党”,形成了“文人论政”的风格,力图塑造一个“第四势力”的形象。


《大公报》刊载各个党派的文章,毛泽东早年就曾在《大公报》上发表过评论《对

于赵女士自杀的评论》,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也曾发在《大公报》上。不管

什么党派,不管你有没有权力,《大公报》都敢于秉公置评。就在蒋介石1927年

气势最盛时,张季鸾写评论把他骂了一顿,而西安事变,蒋介石倒霉时,《大公

报》又出于民族利益呼吁释放蒋介石。在别的报纸都称共产党为“共匪”时,《大

公报》却派记者到苏区采访,不用“共匪”来形容共产党。1944年,毛泽东会见

《大公报》的记者时感慨地说:“只有你们《大公报》拿我们共产党当人。”1930年

《大公报》客观地报道中原大战,得罪了南北军阀,在阎锡山控制之平津受到警

告,结果《大公报》不但刊出了“警告”,还发表声明“本报绝不变其独立公正之立

场”。在外患当头的时候,《大公报》发表评论:“我们是中国人,办的是中国报,

一不投降,二不受辱。”1939年,《大公报》以募捐所得从德国购回一架滑翔机献

给国家,用于抗日。胡适1931年5月撰文说,《大公报》是最好的报纸,并总结了

《大公报》成功的两条经验:“登载确实的消息”和“发表负责任的评论”。《大公

报》曾办了许多地方版,天津解放时,《大公报》天津版被改组为《进步日报》,

1953年初,上海《大公报》与天津《进步日报》合并,仍名《大公报》。1956年10

月1日,《大公报》迁到北京。1957年以后,《大公报》成为党报,原《大公报》仅

剩下的领导王芸生也退出编委会。1966年9月16日,《大公报》被红卫兵查封。

现在,香港《大公报》仍有着重要影响。

民间报纸、经济独立、人格独立,这是《大公报》得以实现“文人论政”的三个

条件。

下面简要介绍几位优秀的评论家。

李大钊。李大钊青年时代曾留学日本。1915年,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灭

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李大钊写了《警告全国父老书》,“泣血陈辞”,揭露日本帝

国主义的侵略实质。1916年,李大钊回国,受聘编辑北京《晨钟报》(后改名《晨

报》),并为《新青年》撰稿,寻求“理想的中华”。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开始由

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1918年7月,他于《治言》杂志发表《法俄

革命之比较观》一文,11月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

胜利》,1919年2月又在《晨报》上发表《战后之世界潮流》等,在这些文章中,李

大钊尝试用无产阶级世界观分析时事,标志着中国报刊新闻评论开始了一个新

纪元。李大钊的评论,语言质朴,说理透彻,充满激情和才气,对中国现代新闻评

论造成了很大影响。

邹韬奋。邹韬奋是我国现代报刊史上杰出的新闻评论家。他从1926年接

办上海《生活》周刊开始,毕生从事报刊工作,先后主编过7种报刊,撰写的评论

和通讯达数百万字,其中尤以“小言论”和在“读者信箱”栏目里答读者的短文影

响最大。其评论的特点为:善于抓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说群众想说的话,从具体

事情出发,喜用谈家常方式,三五百字,开门见山,一针见血,简单干脆,明白晓

畅。1927年,他在《本刊与民众》一文里就宣布了一条方针:“力避“佶屈聱牙'

的贵族式文字,采用“明显畅快”的平民式的文字。”他总结办报的经验,认为报

刊的基本任务“一方面在领导社会,一方面在能反映社会大众的公意”。而“一

个报纸对社会能够起引导的作用,绝对不是由于它要怎样便怎样,必须由于它能

够灵敏地意识到社会大众的真正要求,代表着社会大众的真正利益,在这个立场

上,教育大众,指导大众”。他的《惩汤呼声中的推究》《国事紧张中的言论自由》

等优秀评论,“言人所欲言,言人所不敢言”,成为读者的“好朋友”,产生了广泛

的影响。

张季鸾,生于1888年,是著名的“陕北才子”,他曾作为孙中山的文秘,替孙

起草了许多重要的演说词,包括大总统就职演说,也写过悼念列宁的文章。他早

年就读于关学大师刘光贲讲学的“烟霞草堂”,打下了厚实的国学基础。1905年

留学日本,1908年从日本回国,1910年应于右任之邀,到上海参加《民立报》工

作,后来又主持北平和上海两地的《中华新报》笔政,曾两次被捕入狱,1926年,

张季鸾同吴鼎昌、胡政之合组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担任总编辑,主持笔政


15年,写了大量的新闻评论,是20年代末至40年代初中国最著名的政论家。

他才思敏捷,是有名的快手,“看完大样写社论”,倏忽而就,文采斐然,是《大公

报》的灵魂。

《大公报》续刊之日,张季鸾曾在《本报同人之志趣》一文中提出“不党、不

卖、不私、不盲”八个字。他解释说:不党,就是“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

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有利于国者,拥护之,有害于国者,纠弹之”;不卖,就

是“不以言论作交易,不接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

之入股投资,是以吾人之言论不免囿于知识及感情,而断不为金钱所左右”;不

私,就是“本报同人除愿忠于报纸固有之职务外,并无他图。易言之,对于报纸

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公开,使为公众喉舌”;不盲,“夫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

半解,是谓盲信,感情冲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

吾人诚不敏,而不愿陷于盲”。据此,他评说社会政治,全凭其主观认识,不论是

军阀、国民党还是共产党,他都敢骂。他的早期新闻评论就是以“骂”出名。

1926年至1927年,他为《大公报》写过三篇骂权贵的社评,通称“三骂”。《跌

霸》(1926年12月4日)骂吴佩孚:“综观吴氏之为人,一言以蔽之,曰有气力而

无知识,今则并力无之,但有气耳。”《呜呼领袖欲之罪恶》(1927年11月4日)骂

汪精卫,说他“好为人上”,“可以举国家利益、地方治安、人民生命财产,以殉其

变化无常、目标不定之领袖欲”。《蒋介石之人生观》(1927年12月2日)一篇骂

得更是痛快淋漓、脍炙人口。

张季鸾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他的新闻评论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是否爱国,是

否对国家有利。他骂吴佩孚、骂汪精卫、骂蒋介石,是认为他们把国家搞乱了,后

来倾向于蒋介石,也是认为蒋是“国家中心”,是救国的希望。但是,他终于没有

看到他的希望变成现实。1941年9月6日,他在重庆病逝,临死时还在思考如

何安慰国人,打击侵略者。

李大钊、邹韬奋、张季鸾等都是我国报刊史上著名的新闻评论家,他们以自

己的创作促进着我国新闻评论走向成熟的进程。同时,新闻评论的成熟期也是

新闻评论的文体趋于基本完备的时期。1916年,《民报》首创叙述与评论相结合

的述评,后来这种文体形式得到普遍应用。《新青年》开创的“随感录”也成为当

时的流行形式。专论、代论、事论等文体在这一时期都已出现,名目繁多,欣欣

向荣。



加入 专业的新闻发稿公司 立刻使用新闻稿发布平台! 注册账号
此操作需要登录,请先登录~
免费注册会员,尽享国内领先平台!
×

亲爱的专业的新闻发稿公司会员 ,您好!


       感谢您对我们的信任与支持,特邀您参加限时特惠活动。


发送“优惠券”给您的 媒体顾问 进行洽淡,期待您的参与!


祝您工作愉快,顺祝商祺 :)


发稿咨询合作咨询危机公关投诉反馈客服QQ
  • 商务合作
  • 发稿咨询 QQ:97081959
  • 合作咨询 QQ:965437
  • 企业发稿 电话/微信:18931001120
  • 媒介合作 电话/微信:18931001120
  • 专业的新闻发稿公司业务
  • 软文发稿 活动策划
  • 舆情监控 品牌传播
  • 网络公关
  • 危机公关
  • 联系我们
  • 邮箱:965437@qq.com
  • 公司地址:河北省邯郸市德源大厦
  • 联系电话:18931001120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六 9:00~18:00 (节假日除外)
  • 扫一扫,微信客服

站内链接: 新闻发稿 | 人民网发稿 | 光明网发稿 | 新浪发稿 | 网易发稿 | 搜狐发稿 | 腾讯发稿 | 中国网发稿 | 央视发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