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稿 登录  软文发稿  免费注册
  1. 资讯中心
  2. 文章正文
新闻写作已不仅仅是文字与事实的结合
2021-10-19 10:46:53

一、市场经济下新闻报道的多面写作


新闻本是受到多重限制的写作文体,虽然随着社会信息的开放程度和硬件设备技术的日趋提高,新闻报道有了更多的自由,但是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下,新闻本身也受到更多复杂因素的牵连。

pic_507.jpeg

譬如1994年发生在青岛的一个“媒体事件”:一位老太太花数千元买了一台海尔空调,打的把空调运回家门口。她叮嘱司机等一会儿,她上楼叫人卸车往楼上抬,待她和儿子下得楼来,老太太傻了:连车带空调踪影全无。车子居然跑了,老太太辛苦积攒了几年的钱打了水漂了!


老太太丢空调的事第二天通过晚报迅速传遍全青岛,一时间帮助老人查访“贼司机”成为市民的热门话题。第二天、第三天,晚报的话题由如何帮助老太太转到了对海尔的期待上。大约在第四天,青岛晚报登出了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海尔总裁张瑞敏宣布:海尔将赠送老人一台空调机,并免费为其装好。老太太感动,许多人也为海尔的义举拍手称快。


这一类事件按公共关系学被定义为“媒体事件”(media event),指在公共关系人员有意识地推动和促使下发生的,由新闻媒体公开报道的新闻。这类新闻既不是一般意义的新闻(自然发生、记者采写、媒体发表),也不同于无中生有、蓄意捏造的虚构假新闻。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在某一件正常发生的真实事件的基础上,经公关人员对此事的新闻价值进行判断,然后有意识地推动和促成事件向具有新闻采访报道价值的方向发展,并加以挖掘和整理,吸引媒体前来采访并报道。在这一过程中,公关人员始终必须依靠合法手段来推动时间进程,而媒体也应进行有分寸的新闻报道,不能恶意炒作、哗众取宠。说白了,这种“新闻事件”就是“制造新闻”。


我国新闻界传统上对新闻这一行业的认识主要是“耳目喉舌”论,改革开放后又受到来自西方的“社会责任”理论影响,把新闻的社会意义看得很重。但到了市场环境下,新闻价值的商业意义却更加明显地突现出来了。


新闻价值原本是一种度量,用来判断新闻原事(事件)和新闻文本的意义。由于新闻价值的度量通常有多种取向,因此不同的度量自然构成了一个指标体系,这个体系就是新闻价值系统。满足这些指标的新闻或者文本都被视为具有新闻属性。


撇开这些概念不谈,现在的新闻价值已经与早年的新闻价值取向不同,主要原因是现代社会的信息量过于巨大,新闻媒体,即使是门户网站,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源都难以招架。媒体不得不加强自身的选择功能,或者调整对信息要求的门槛,或者将媒体功能化分类,使每一家媒体都自行针对一部分受众,这成了著名的“分众”理论。大众被媒体有条不紊地分割成了许多“小众”,新闻自然而然开始分门别类,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最大限度地满足大众的各种口味。


新闻是面向社会、面向大众的。没有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其接受对象,任何新闻活动都难以维持,任何新闻都失去价值。新闻面向大众,不但意味着传播者通过新闻(文本)影响广大受众,而且意味着广大受众也会对新闻产生影响。传播者的主观倾向与受众的信息需求也可以看作是新闻活动中的一对重要矛盾。受众不希望接受充满说教和浸透主观色彩的新闻,只有客观翔实的报道才能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促使他们参与传播,否则,新闻传播就无法进行,或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受众的需求不能不被当作新闻传播的安身立命之本。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新闻要讲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和服务大众的兴趣,但是,并不是凡是精神生活需要和所谓的“大众兴趣”都是正常的,于社会和人生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必须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不可以将受众的主体地位推向极端。片面地追求眼球的注意力而不做任何判断,只会将受众和媒体自身拖入歧路。


二、写作——替新闻做选择


由于以上所说的新闻的复杂化,使得人们开始对新闻的发展变化,特别是新闻价值观的变化做出了种种预测。在一次对未来学家的调查中,大多数人坚信新闻业的基本价值观将继续保持下去。82%的被调查者认为,未来十余年后的新闻业将与现在有很大不同,但是变化主要体现在传送和选择的多样性上,对于新闻的准则和角色,大部分人认为变化不大:


——77%的人相信人们将继续关注每日新闻。


——62%的人不相信软件会彻底取代人工在收集和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


——57%的人怀疑普通平民之间的“对等”新闻传播能取代职业记者的信息中介地位。


——1/3的人认为主观新闻将占统治地位,51%的人认为新闻的客观和平衡仍是未来的主流。


此外还有人认为,新闻将全球化、多媒体化,将会有很多垃圾新闻,这样,“新闻背后的新闻”将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事实证明,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网络新闻实践中认知的不断积淀,对现有的新闻价值观做理论修正的必要性日益明显。首先,作为传统新闻思想核心的、关于“客观性”的价值,在网络新闻环境下,正在向“客观——主观性”的综合型价值观方向发展。其次,传统的新闻价值系统中诸种较为公认的元素或指向,在泛传播的条件下,也都正由单调的偏倚而走向辩证的统合。具体来说,由于把关人的缺失、匿名性、受众的交互性、网络平权以及新闻信息本身的泛化等诸多传播特征的出现,使得那种在文本生产及新闻理念上强调一元化旨趣限定的价值观,在网络新闻环境下已经出现了富有自组织性的新发展。


满足那些指标的新闻或文本被视为是“新闻的”,即它具有新闻的属性;而不满足这些属性或满足不充分的,则会被视为不具备新闻属性或新闻属性不明确。鉴于对新闻属性的判断是在富于主观化倾向的形容与描述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我们认为,这种度量基本上是一种关于主观认同的标准的预设;之所以在理论上承认这种主观预设仍具有论证意义,是因为建立这个新闻价值体系的有关度量的不同指向,早已被一一证明具有很大的合理性。


新闻报道本着公正与为民服务的目标来组织和策划,这本没有错误,但实际上,媒体上各类新闻的比例真的就能按照大众的需要来安排吗?显然这是非常难的。或许公众目前最关心的是社会福利,新闻中篇幅最大的却是公共安全问题和政府官员腐败。虽然社会调查是媒体的有力武器,可以使新闻工作者大概知道公众在想什么,但功效毕竟有限。


由于传统的客观性观念受到冲击,另一种在互联网上可能会被公认的价值原则在悄悄地浮现。这个新型的传播事业所带来的同一性理念究竟是什么?它在新闻价值观念的判断上可以被公认吗?在这个问题的答案中,如果确实存在某种关键词的话,那么这个词可能会是“宏观真实”(mac-roscopic truth)或是其类似物。也许,为了与本题相关,我们更应该称之为“理念真实”(truth in mind)。新闻的宏观真实强调从宏大的系统上,如从长时段、事件与环境的关联、时代性上总体把握新闻的客观性,而在Internet上,透过那些技术上具有先验性的密集的失真,我们恰恰能够关照到在Internet的精神深处所蕴含的、本质上的、使新闻信息真实化的能力:


(1)以多信源的宏观竞争机制消解单一信源的、微观的不确定或失真;


(2)以广大受众对真相的主动化追求,取代少数把关人对真实性的施予;


(3)以信息的极大丰富激发受众对于真实的判断力以及受众作为思想主体群落的自组织性。


也许我们终将承认,正是互联网使我们发现了在新闻媒介中蕴含着人,人本身即是新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客观性的一部分——或者更准确地说,“人”扩展了“客观性”的定义本身。



加入 专业的新闻发稿公司 立刻使用新闻稿发布平台! 注册账号
此操作需要登录,请先登录~
免费注册会员,尽享国内领先平台!
×

亲爱的专业的新闻发稿公司会员 ,您好!


       感谢您对我们的信任与支持,特邀您参加限时特惠活动。


发送“优惠券”给您的 媒体顾问 进行洽淡,期待您的参与!


祝您工作愉快,顺祝商祺 :)


发稿咨询合作咨询危机公关投诉反馈客服QQ
  • 商务合作
  • 发稿咨询 QQ:97081959
  • 合作咨询 QQ:965437
  • 企业发稿 电话/微信:18931001120
  • 媒介合作 电话/微信:18931001120
  • 专业的新闻发稿公司业务
  • 软文发稿 活动策划
  • 舆情监控 品牌传播
  • 网络公关
  • 危机公关
  • 联系我们
  • 邮箱:965437@qq.com
  • 公司地址:河北省邯郸市德源大厦
  • 联系电话:18931001120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六 9:00~18:00 (节假日除外)
  • 扫一扫,微信客服

站内链接: 新闻发稿 | 人民网发稿 | 光明网发稿 | 新浪发稿 | 网易发稿 | 搜狐发稿 | 腾讯发稿 | 中国网发稿 | 央视发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