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这幅画于1911年在法国卢浮宫失窃,到1913年底又戏剧性地失而复得。对于画像的失窃和复得,当时以报纸为主的大众传播媒介展开了大量报道,从此《蒙娜丽莎》的大众知名度越来越高。
第二编第二现代
未来 individualization 个人化 second modernity 第二现代 risk society 风险社会 Ulrich Beck 反思现代社会机构碎片化 flexible unemployment 不要嵌入的抽离 disembedding without reembedding 存在状态的不确定性 ontological security 流动的再嵌入 existential anxiety 机构化个人主义
第四章
个人化:机构化的个人主义
在清朝末年,外国人、炮、枪、军舰都等在外,那个慈禧还以为自己很行。现在我们艋舺的情况一模一样……未来就要来了耶,艋舺人还在睡。
这段话出自台湾2010年最红的一部电影《艋舺》,讲述台湾艋舺的传统社会秩序遭受着现代文明威胁的故事。无论是当年慈禧统治的清朝还是20世纪80年代的艋舺,在“未来”面前既是软弱无助的,又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现代性”是有关“未来”,有关社会变迁的宏大主题,这一主题分为第一现代(the first modernity)和第二现代(the second modernity)两个阶段。
本书之前的三个章节均论述第一现代。第一章是现代性讨论的基础,介绍了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对现代社会兴起的讨论。第二章介绍了吉登斯和汤普森的学说,吉登斯给我们勾勒出现代性讨论的大纲,汤普森从媒介出发提供了现代性讨论的路径。第三章则讨论了在现代社会中意识形态与文化的关系。从第四章开始我们进入了第二现代的命题,那么什么是第一现代,什么是第二现代,两者有何异同呢?
从第一现代到第二现代
定义第一现代时我们可以参考第二章中的内容,根据吉登斯(Giddens,1990)的论述,第一现代有反思性、时空分延和抽离三个动力,同时有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督与军事力量四个制度性维度。在第二现代,这三个动力和四个维度依然存在,但是由于它们自身的深入发展和演变,从而能达到新的社会发展阶段,这个新阶段承接第一现代,同时在以下很多方面呈现新特征:1.第一现代推崇理性,而
普通公司面对重重困难那公关要怎么做?简单来说就是:在思路上以效果为先,在操作上以基础为重。 1、以效果为先,以下几个比较容易出效果的思路可以参考下 1)集中 集中出效果更明显、更快。公关工作要抓住核心才不浪费,才最有效。如何才能抓住核心呢? 很多大公司有十几页洋洋洒洒的品牌描述、核心、推演、规范,梳理品牌核心本来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资源有限的普通公司想要做这件事基本不太可能。 虽然不能像大公司做那么全,但是抓住核心还是可以的。 对于普通公司来说,弄不了白皮书,就弄一张A4,说清楚品牌标准描述,核心价值,对外传播核心点,核心渠道、媒体就可以了。 2)阶段性 公关需要在有长期规划的同时更注重阶段性目标,面对这种情况,公关要选能体现阶段性效果的工作开始进行,有效果才能获得话语权,有话语权才能更进一步推动公关工作。 公关如何做比较能容易体现效果呢?这要跟公司所处的阶段诉求匹配。 如果公司处在投融资阶段,那么公关传播就可以多使用创投的渠道,甚至可以关注目标投资人的朋友圈,根据投资人的爱看的渠道进行精准传播。 如果公司在某一阶段内的重点就是走货,那公关就匹配能够带货的传播,帮助市场的同事把货卖出去。 如果是强TO B的公司,那C端的传播暂时可以放放,集中在行业中发声。
虽然我们常说营销的对象是受众,公关的对象是大众,但公关面对的大众也是由直接受众、潜在受众、吃瓜群众等等各个部分的人群拼凑出来的。其中最重要的人群当然是直接受众。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先做有效果的部分,让同事和BOSS对公关燃起希望。 3)复合作用 公关部本来就是一个服务型部门,公关工作也必然和其他部门有很多交叉,公关可以优先做有复合作用的工作,先解决公司内部的实际需要,毕竟同事是公关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2、以基础为重 1)网络公关的基础建设 官网、官微、、新闻资讯……这些网络痕迹都属于公关的基础建设。增加搜索权重、增加可信度权威性、增加抗风险性等等。不断营造公司正面作用,无论对公众还是对媒体,都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2)不断地有价值输出 想要跟受众建立好的关系,就需要检查一下自家媒体有没有持续不断地进行价值输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可不行。 3)抓住核心媒体 在普通公司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把媒体关系弄得大而全呢?那么就先抓核心媒体。抓党政、门户、行业核心媒体8-10家就可以了。这些媒体的话语权和权威性高,不仅对公众有影响力,对其他媒体也有很强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