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稿 登录  软文发稿  免费注册
  1. 资讯中心
  2. 文章正文
要讲究多信息的艺术整合
2021-08-24 14:26:38


现在已经有许多人意识到了电视的多信息特性,但是,却对多信息的协同表

意缺少关注。事实上,多信息符号可能是电视的优势,但用得不好,就会变成其

劣势。如果图、声、文能够互相配合,可以使信息得到强化,但配合得不好,就会

相互干扰,使有效信息被弱化甚至形成各种信息之间的冲突。

当图像能够看得很清楚时,评论员就没有必要喋喋不休地作介绍或者打上

很长的字幕,那样只会干扰观众对图像的解读,也是对观众不尊重的表现。此

时,评论员的介绍,要突出那些观众看不清或没有注意到的部分以及图像没有拍

到的部分。新闻评论的图像大多是新闻图像,而新闻图像尤其是突发性新闻的

图像,人们不可能从容地摄取,大多是“抓”和“抢”来的,这样,图像难免焦距不

清,或是一些重要的细节可能恰恰不在图像的最显眼处,有些重要的镜头因为记

者事发时不在场,只能在事后拍一下事发现场,此时,评论员的介绍和解说就很

必要了。但图像表达清楚的东西,除非为了起到强调作用,评论员一般不必再

讲。例如,落户苏州的欧尚超市带来了一种新的营销方式,即顾客可以先尝后

买。但是,许多爱占小便宜的顾客进入超市以后专拣那些贵重的东西吃,在超市

无奈挂上“谢绝品尝”的牌子后仍然吃个不停。苏州电视台做的一期节目专门

就此加以评说。其中一个镜头是:一个小伙子在偷吃时被记者质询,他无理狡

辩,振振有辞地说尝一尝没什么不对的,先尝后买,天经地义,尝不等于偷,不要

侮辱他的人格。还有一个镜头是记者问到一个妇女时,她说不识字,不知道牌子

上写的是什么。这些人的无赖品质观众通过图像一看即懂,所以,聪明的主持人

就没有多做解释,而是把它上升到国人素质和苏州市民的形象意识上来加以评

说。有的评论员在碰到这种情况时却不善于处理,不断地进行图像解说和激昂

慷慨的批判,结果吃力不讨好,令观众生厌。

当图像中现场群众做出比较精辟的评说时,评论员没有必要再将它们不断

复述,而应转向对群众评论的概括和总结,转向对群众没有意识到的问题的补

充,转向对评说的评说。否则,没有新的信息产生,节目就会变得拖沓而累赘,评

论员的智商也会受到观众的怀疑。

评论员的评论要依新闻事实而生发,不能与图像所有的含义相违背。图像

中的事实规定了它的含义,如果事实的含义明确指向某一种结论,偏偏评论员却

作了相反的解释,此时就会造成信息的冲突,使观众对评论员产生不信任感。比

如,某电视台在评说人们读书兴趣的增长时,画面上是冷冷清清的几个人在书摊

前浏览,解释却是“书摊前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让观众大跌眼镜。

图像的选择也要依评论员的观点和目的而定。以图像为中心,并不意味着

图像越多越好,而是意味着图像越能说明观点越好。要以观点为轴选择典型而

生动的图像,选择能够说明问题的图像。图像安排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


面:一是图像太杂,大量不相干或不典型的图像充斥其间,以致把主要图像的意

蕴冲淡了;二是图像太乱,剪辑安排不当,破坏了评论所要求的思维的逻辑性。

仅仅做到多信息的协同还不够,还要讲究艺术性,使评论尽量变得简明而富

于张力。

图像上,要根据表意的要求和现实的可能性,在画面构图、景别使用和镜头

运动以及蒙太奇组接上加以适当处理。处理的原则,一是加强真实感,二是增强

视觉形式美。正如在文字表达中只有最具表现力的词才是合适的词、美的词一

样,在图像表达中最能精妙地传达评论者的意图的图像才是最美的图像。新闻

评论的图像应该增强而不是破坏人们对事件真实性的感知。抢来的新闻图像在

构图上不可能非常讲究,如果我们刻意讲究了构图,反而会给人以不真实感。所

以,加强真实感是新闻评论图像处理的第一原则,在这一原则基础上,才谈得上

强调视觉的形式美。但是,这不是说视觉形式美无关宏旨。事实上,视觉形式美

的用武之地很大。那些抢来的图像有一定的长度,当其长度足够使用时,就可在

后期编辑中将那些构图很差而又对信息的传达影响不大的部分剪切掉,从而增

强视觉形式美。大量的新闻事实都是可预知的,此时拍摄者就有一定的时间来

作准备,从而使图像本身的表意更明确,使图像在视觉上更舒服。比如,要强调

某个方面,就可以用特写镜头来加以突出,或在非特写镜头中让那个方面处于图

像的视觉中心,在编辑时把要强调的部分用对比蒙太奇等手段来表现。

声音上,要注意每一种声音元素的表现力的挖掘以及各种声音元素的分配。

先说每一种声音元素的表现力的挖掘。声音本身既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象

征的,在写实的基础上凸显其象征性,就可以使声音的意义大大扩展。例如,

《焦点访谈》1996年6月1日的节目《为了孩子》,主题是反对战争,呼唤和平。

其中一个镜头是以色列一群因战争而残疾的孩子们在踢足球。踢球的声音被制

片放大而带上了象征意义,一声声重重地踢在观众的心上。再说各种声音元素

的搭配。新闻评论的声音元素有:主持人的口播语言、记者的现场采访语言和

画外解说语言、被采访者的语言等有声语言元素,现场的自然音响元素,后期配

上的音乐等。把这些声音元素巧妙地搭配在一起,可以使评论更具说服力;搭配

得不好,就会吃力不讨好。比如,能用被采访者的话来表达的观点,就可以省却

主持人的口播。主持人这时宜把重心放在对被采访者们的评论的串联、评论和

提升上。毕竟,被采访者往往站在某个局部来谈论事件,站在某一个群体的立场

上来发表看法,因而那些看法不免带有片面性和情绪性,主持人则可以通过对那

些评论的总结、提升、阐发和评论,使事件获得一种宏观观照,从而保证主持人评

论的权威性和对舆论的引导作用。单纯依靠被采访者的评论,那不是新闻评论,

而是对别人做评论这个事件加以报导,在文体上变成了新闻文体,而单纯靠主持

人的口播评论,则使评论没有了参照,变成了“一言堂”。再比如记者的现场评

论和主持人的演播室评论,虽然记者和主持人分担了评论员的角色,但他们评论

的层次是不同的。记者的现场评论往往是就事论事,而主持人的评论则是超离

现实的时空,在一个更为宏大的视角下,更加深思熟虑的评论,他应该站得更高,

谈得更深。新闻评论的主持不应像司仪型主持那样仅起一种串联作用,还要有

一种整体的穿透作用。至于现场音响与其他声音的搭配,一是“如闻其声”,创

造一种现场感,二是运用音响的象征化,扩展音响的表意作用。在这样的基础

上,评论员就可以面对“实事”进行“求是”。后期音乐的编入,则使评论在“以理

服人”的同时,还实现了“以情感人”,既直达人的头脑,又直达人的心灵,从而实

现对观众的全方位征服。有的人反对在新闻评论中加入音乐,认为它会降低图

像的客观性,其实这是不必要的担忧。只要观众明白这不是同期音乐声,而是后

期声,观众自能分清哪些是客观的方面,哪些是主观的方面。再者,新闻评论本

身就是对意见的公开表露,用音乐辅助表达没什么不可以。不同的声音元素的

艺术搭配,除了有利于观点的表达外,还使评论变得更加生动和富于变化,从而

改变评论给人的死板单调的印象。

文字上,虽然我们反对在电视评论中进行大段的文字表达,但文字用得好,

仍可以使节目生辉。除了在屏幕下方打上的有声语言的字幕外,电视屏幕的大

小,使它适宜于这样几种文字;一是标题。标题的字数比较少,以较大字号展现

在屏幕上,观众读起来不吃力。标题还起到划分段落的作用,使节目内容条理分

明。二是重要的语句。某句话比较重要,需要提请观众注意,可以用较大字号展

现在屏幕上。标题和重要语句可以借用报纸编辑的方式,通过字体、字号、色彩、

句子排列的方式等多种手段来引起注意,可以像PowerPoint软件那样,用飞入、

驶入、空投、激光、翻转等手段来创造动画效果。当然,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反

其道而行之,用较小的字号展现在屏幕上,以增强观众的专注性。由于电视节目

具有易得性、易懂性,观众一般在观赏时注意力不太集中,那些不太容易看清、不

太容易理解的文字反而可能调动起观众的参与性。但这只能偶尔为之,适可而

止,否则观众就不买账了。

还要注意声画文关系的处理。现在的评论一般都满足于声画合一,现场图

像中某人张嘴在讲话,我们听到的就是他讲话的声音,人们进入了某种环境,听

到的就是这种环境中所有的声音。其实,完全可以让声画分立,某人的话仍然在

说着,但镜头中却是与他所讲的话相关的事情,这样就可以节省时间,在单位时

间内传播更为密集的信息。当然,前提是不能让不同的信息相互干扰,否则就适


得其反了。例如,《焦点访谈》的一期节目《盗版书何以进校园》中,当记者问及

校领导学生为什么使用了盗版书时,领导说,学生上课在假期,那时教材还没到

位。接下来是记者在新华书店采访,书店经理说他们都是绝对保证供书的。这

里其实可以让记者与校长的谈话声继续,图像则提前进入新华书店,把校长的讲

话和相反的事实两个方面同时播放,既节省时间,又产生强烈的批判效果。在图

和文的关系上,既可把图作为文的背景,突出文字,也可把图作为主体,把文字放

到屏幕的某一条边上(一般是放在底边上),不过,此时要对字体的大小作适当

处理,太大,喧宾夺主,使图像不完整,太小,阅读起来很费力,观众看了文字误了

图像,看了图像又顾不上文字,结果什么也看不好。

(二)极强的现场感

在三大大众传播媒介中,电视的现场感最强,传播最直接,它能够原原本本、

一模一样地将事实的形态、情景、气氛、声音等如实地传播给受众。而报纸和广

播都相对要逊色得多。报纸的信息从信源到信宿距离漫长,它的编码过程要由

传者-记者、编辑将他们耳闻目睹的新闻事实和作者的评价制成文字符号,再

编排在报纸这种信息载体上广为传播,而读者阅读时,还要将文字符号在头脑中

还原成声画并茂的信息本身。广播信息靠声音传播,一般也要经过一个制成文

字再转化为播音员的声音然后通过电波传播出去的过程,而听众收听时,又要把

声音所负载的信息内容进行解译。电视信息,尤其是现场直播的信息,则把现场

的声音、图像直接传给观众,减少了许多“编码”与“译码”的程序。根据传播学

原理,对新闻事实的转述层次越少,噪音(非有用信息)越少,有效信息量就越

大,可信度越高;反之,则信息量小,可信度低。由此看来,电视是传播最直接、现

场感最强的一种媒介,它的有效信息量最大,可信度最高,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流

失或增值的可能性最小。

广播通过现场采录声音,也具有现场效果,但由于它的现场是只能听不能看

的,要利用人的感觉器官间的相通性把声音在头脑中转化为图像,因此,广播的

现场效果依赖于人的想象。由于各人的生活经验不同,所以,想象的图景就人人

不同。电视屏幕却像一扇面向世界打开的窗户,人们透过这扇窗户,可以游遍天

涯海角,即使是地球另一端的事件,在这一端也能同步观看到。所以,人们说,电

视的出现,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

电视媒体的这一特点对新闻评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眼见

为实,强调事实展现;二是时态的当下化。

首先,眼见为实,观众能亲眼看到事件过程,不由他不相信。电视评论与报

纸评论的明显不同就是,电视评论被切分为两块,即口播和出图像。当然,这里

的概念使用得并不精确,口播的时候就没有图像吗?我们分明看到了“主持人

在播讲”这样的图像。显然,这里的图像指的是在事发现场采制的图像。既然

电视图像传播的有效信息量最大,可信度最高,就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评论

中尽量多地切入图像,用观众亲眼看到的铁的事实作为评论的有力证据。论证

过程也要尽量避开纯抽象思辨,主要靠事件之间的组接来完成。在电视新闻评

论中,口播的功能主要有三:一是问题的提出;二是影像的串联、介绍;三是观点

的总结。在这里,主持人的口播话语若被单独拿出来,将零零碎碎,很难成文,只

有结合到影像节目中才有意义。换句话说,去掉影像,也就没有了电视化的新闻

评论本身。

其次,时态的当下化。如果说报纸新闻评论是别人把他在新闻现场得到的

信息跑来告知你,然后做出评论,评论时已经离开事发时空,那么,电视新闻评论

则是记者把你带到事发现场,让你亲自看一看发生了什么,听一听现场目击者的

议论,然后考虑一下评论员的意见。也许没有看到现场时,你还很难接受评论员

的观点,但亲临现场后,你不得不心悦诚服地接受。事实上,电视新闻评论播发

时,事件已经发生过了,但电视图像则让事件在屏幕上重新发生了一遍,把你从

你所待的时空拉到事发当时的时空中。你眼睁睁地看着事件发生的具体过程,


你的感受是:事件正在发生。这种当下性感受会使事件对你的情感冲击力大大

提升。

时态的当下化,反过来也对电视新闻评论的时效性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一是它要求新闻事实的发生时间与评论的播发时间之间的跨度要尽量缩小;二

是它要求评论者由事件引出的问题和得出的结论具有当下性,即问题是在当下

社会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结论是针对着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迷茫和歧见而做

出的令人信服的结论。



加入 专业的新闻发稿公司 立刻使用新闻稿发布平台! 注册账号
此操作需要登录,请先登录~
免费注册会员,尽享国内领先平台!
×

亲爱的专业的新闻发稿公司会员 ,您好!


       感谢您对我们的信任与支持,特邀您参加限时特惠活动。


发送“优惠券”给您的 媒体顾问 进行洽淡,期待您的参与!


祝您工作愉快,顺祝商祺 :)


发稿咨询合作咨询危机公关投诉反馈客服QQ
  • 商务合作
  • 发稿咨询 QQ:97081959
  • 合作咨询 QQ:965437
  • 企业发稿 电话/微信:18931001120
  • 媒介合作 电话/微信:18931001120
  • 专业的新闻发稿公司业务
  • 软文发稿 活动策划
  • 舆情监控 品牌传播
  • 网络公关
  • 危机公关
  • 联系我们
  • 邮箱:965437@qq.com
  • 公司地址:河北省邯郸市德源大厦
  • 联系电话:18931001120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六 9:00~18:00 (节假日除外)
  • 扫一扫,微信客服

站内链接: 新闻发稿 | 人民网发稿 | 光明网发稿 | 新浪发稿 | 网易发稿 | 搜狐发稿 | 腾讯发稿 | 中国网发稿 | 央视发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