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论
1.社论的定义
关于社论,我们可以找到许多解释,这些解释都从不同侧面对社论做出了
说明:
英文韦氏大词典的解释是:“社论是一个报纸或杂志表明其总主笔或领导
人意见之文章。”
美国出版的《有效社论写作》一书,对社论的解释是:“社论是一个报纸或杂
志对于某一问题所发表的意见······它是一种经过考虑的观点或政策的揭露。这
种观点或政策,发自此一出版品言论方面的主持者。”
1955年版苏联大百科全书第32卷中的解释是:“社论是定期出版物(报
纸、杂志)中的最重要的论文。社论是编辑部的论文,它反映编辑部对某个问题
的观点。社论是指导性论文,它指出方向,表示报纸的方针。在党和苏维埃报刊
的实践中,社论作为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提高革命警惕性
和动员群众主动创造精神的工具之一,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还有一些有关社论的言论,对于理解社论也有一定意义。美国的新闻
学著作《奈门报告》中说:社论解释新闻,补充背景,预测未来,作道德判断。约
斯特则在其《新闻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一个著名的比喻:新闻是报纸的身体,它
表示出报纸的形状和形式,而社论版则是报纸的灵魂,要是没有了灵魂,身体就
等于是一具失去活力的躯壳。英国原《曼彻斯特卫报》主编说,社论是表达报纸
立场的基本手段,是报纸存在的基本理由。
从这些解释中,我们可以找出社论的几个特征:第一,社论所发表的意见是
“经过考虑的”,极为慎重的。第二,社论的意见代表编辑部的立场和主张,是传
媒的灵魂。第三,社论的评论对象是重大新闻。第四,对于党政机关传媒来说,
社论又同时代表同级党委发言,具有权威性。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给社论下定义:社论是代表编辑部发表的对于重大问
题的权威而慎重的评论。对于党政机关传媒来说,社论同时代表同级党委发言。
2.社论的几种变体
社论在其发展历史中,产生了一些变体,有的变体得以保存和发展,有的则
消亡了。这些变体的发展变化过程本身就反映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下面我
们对这些变体都作一简介。
(1)专论。专论,顾名思义,就是专门性评论。它最早由《大公报》发端。
当时,《大公报》辟出一个栏目叫《星期论文》。论文每星期日在报纸的社评栏刊
布。撰文者多是对某一问题有专门研究的名家,所以很有权威性。后来,《解放
日报》《新中华报》《新华日报》等都登过专论。新中国成立后,专论一度被挪到
专版、专刊上发表,但80年代以后又开始复苏,其中最突出的是《经济日报》的
“周末论文”。
专论的特点,一是文章较长,二是论述更深入、更专门化。
限于篇幅,我们列举一篇比较短的专论: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过去,党风廉政建设中的有些问题之所以长期解决不好或解决不了,原因有
许多。其中,重要的一点,是缺乏操作性强的制度。近几年来,我们坚持“削权
养廉”的工作思路,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建立一项制度,解决一个问题,推
进一方面工作,建立了一系列便利、易操作、约束力强的制度,并严格按制度办
事,努力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
改革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解决好选人用人问题。在搞好调查研究、广泛征求
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市委制定了《关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试行意见》,出台
了民主评议、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前公示、干部试用、干部交流、离职审计、政
绩公开、监督管理等制度,严格了干部选拔任用的原则、条件和程序。
坚持和完善减轻农民负担的制度,切实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市委明确规定:
谁额外增加农民负担,就免去谁的领导职务。除规定农民负担一定三年不变外,
实施了综合减负措施,坚持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实行“一票否决制
度”;坚持以村隔年计提农民负担,实行总量控制,定项限额,审批到村,抽查到
户;坚持依法完善合同文本,确保72万户合同全部到户;坚持户交粮户结算,杜
绝了搭车代扣和给农民打白条;坚持采取明察与暗访、普查与抽查相结合,加大
监督检查的力度和密度;坚持农民负担来信来访接待查处和重大案件汇报制度。
为从根本上解决“三乱”问题,市委、市政府规定,对“三乱”单位收取的费用
一律收归财政;由“三乱”单位出资3万~5万元奖励举报者,并对其主要责任人
一律就地免职;发现一起,公开处理一处,曝光一起。同时,对涉及企业收费的各
种文件、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坚决取消了24项不合理收费项目,对13项超标
准、超范围收费项目进行了纠正和规范,每年可为企业减轻负担7000多万元。
建立健全住房制度,彻底解决领导干部多占住房问题。市委制定了《关于干部
多占住房的处理办法》,全市共清理多占住房3219套,补交差价款2000多万元。
大力推行会计委派制,消除财务运作过程中产生腐败的条件。在市、区两级成立
了会计管理局,把机关、企事业单位原来的会计人员统一纳入会计局管理,经统
一考试、培训,并取得上岗资格证后,由两级会计管理局统一重新派任,并实行两
年轮换一次岗位。
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有效抑制公共采购中的腐败现象。市、区两级都成
立了政府采购中心,建立健全了关于政府采购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
各级党政机关的办公用品,全部由政府采购中心通过公开招标,进行集中采购,
有效避免了以往分散采购中的“暗箱”操作和“回扣”等不正之风。
这篇专论发表于《人民日报》2001年2月20日第六版,作者张传林是直接
处于反腐败实践第一线的中共山东省枣庄市委书记。他论述了防止腐败发生的
制度设计。一般的评论都是列举腐败现象的表现,指出反腐败的意义,呼吁社会
关注,这篇评论则带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具体介绍了反腐败的思路以及
在具体的实践中的做法,对各级政府的措施制定产生了良好的借鉴作用。
专论一般都由各个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的专家所写,这就使其论述非常具体
细致,它可能不如各个媒体的专门从事评论的人员的论述那样宏观而原则,但又
比专业评论员的论述更加内行和深入。
(2)代论。所谓代论,就是代替社论的意思。编辑部以某个权威人士的文
章来代替社论发表,就叫代论。《新中华报》当年就曾登过毛泽东、周恩来、张闻
天等人写的代论。周恩来的《悼张淮南先生》一文也曾被当作代论登在《新华日
报》上。现在,代论已不见了。
(3)来论。来论就是在社论位置上发表的读者写来的评论。上海《苏报》
发表的著名评论《读革命军》,就是用“来论”的形式见报的,署名“爱读革命军
者”,编者注明:“书内词意,本馆不担其责”。其实,这是章士钊亲撰,只是为了
“不担其责”而假托发表。结果,《苏报》吃了官司,被判“永远停刊”,这就是中国
报刊史上有名的“苏报案”。现在,来论也已不见。
(4)编辑部文章。编辑部文章始于20世纪50年代《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
史经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两文。文章注明:“经中央政治局讨
论,由人民日报编辑部写成。”这个名字是用来突出权威性的。“文革”中,用这
种形式搞过“革命大批判”,标“两报一刊编辑部文章”(指《人民日报》《解放军
报》《红旗》杂志)。“文革”结束后,编辑部文章也随之消失了。
3.社论写作注意事项
第一,社论写作也要注意与新闻事件的相关性。有些社论离新闻事件太远,
甚至从中根本看不到新闻事件,坐而论道,宏论滔滔,完全成了党和政府的公告
牌,成了文件文体。现在有的媒体意识到了社论的这种毛病,减弱了论的成分,
加强了评的成分,有的干脆废弃“社论”这一概念,而以“社评”名之。
第二,注意以论证的权威而不是以媒体声音的权威来征服受众。有的论者
津津乐道于党报社论的权威性,但他们说的却是党报社论对党的政策解释的权
威性,诸如外国政要专门研究我们的社论,从中揣测党的新举措等,其实那是不
值得自豪的,因为那恰恰说明你的社论的权威性是一种外在的权威性。关键要
让读者看过后认为你站得高、看得远、说得对,认为你的论证严密辩证,无可
辩驳。
第三,把调子降下来。党报的社论往往爱以极高的调子来言说,高亢激越,
似乎只有这样才有力量。把外在的力度内化,让真理以朴实的面目出现,才能更
具有接近性,更入耳入心。以为是社论就得唱高调,是社论就得庄重严肃,不苟
言笑,就得拿着端着,结果是社论谁写谁看,写谁谁看,没有了任何力量。
第四,突出重点,而不是四平八稳。党报社论代表着党的声音,中国共产党
作为执政党,说话不可以不谨慎,要照顾到方方面面,但这不意味着社论就得平
平稳稳。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工作重点,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要强调的
方面,追求一篇评论经得起任何时间的考验,也就意味着这篇评论放到任何时候
都合适,而放到任何时候都合适,就意味着这篇评论没有任何针对性。所以,社
论要重点突出,立足当下,兼顾全面。
第五,内容要充实。社论难免要时常面对一些节气、会议的召开、文件的出
台等发言,这就使一些社论往往高屋建瓴有余,落到实处不足,空泛乏力,给人的
感觉是应付差事。其实,即使节气歌也可以因为每年的形势和任务不同而唱出
不同的内容。社论也应突出问题,点面结合,有事有理,让读者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