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在海南这个特殊时空上的一种混合。在这个意义上,海南模式并不特殊,它在其他特区及内地大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而这种模式之所以在海南被发挥得如此极端,则主要是因为海南当时特殊的人口构成。虽然在海南的实验中,也有一些如李耀祺式的旧体制人物,但其主体仍然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青年知识分子,这其中不乏优秀的金融才俊(虽然他们还远远不是金融家,但他们在当时非常少见的专业背景使他们比别人更有希望成为未来的金融家)。经验的缺乏与激情的过剩都很容易使这些年轻人失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想到海南,就特别伤感的原因。的确,在这决定个人命运的所有因素中,较之于制度,个人的才智、性格及修养,实在太过渺小。制度无常,命运即无常。
如果说海南模式有什么特别之处的话,那就是海南实在太脆弱了。无论是基础设施、产业基础、地缘条件,海南都无法与其他特区及内地其他大城市相比,而金融根本无法脱离这些基础而单独繁荣。就像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虽然海南的金融人在地产泡沫崩溃之后,也曾作过艰难的挣扎,并将业务伸向内地和其他诸如证券之类的新生领域,但无奈海南大本营的资源实在过于贫瘠。所以,这种模式才在海南崩溃得如此迅速、如此彻底。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模式在其他地区不会失败。以这个角度观察,那些在中国其他地区从事同样金融冒险生涯的金融家们,不过是走运的时间更长一些。他们偷吃了河豚,却没有死去。但很显然,这只是一种巧合。
十多年了,人们被大潮裹挟着东奔西走,左冲右突,从未有时间仔细端详自己的过去。十年的时间只是历史的一刹那,但对于我们这一代,对于中国改革,海南短暂的历史却显得格外凝重。远远的回头望去,那些被埋葬在废墟之下的昔日强人,就像是祭献。在中国,这或许是一个必然的仪式,但没有什么仪式比这更原始、更让人感慨万千了。
第二部分上海-深圳:边缘的游走
(4)仰融:看不见的金融家
从1993年年中实施的紧急宏观调控开始,中国的金融改革即进入第二个阶段。虽然这个阶段在金融的宏观体制方面作了某些新的尝试,比如设立政策性银行、外汇体制改革等。但从总体上说,这一阶段的金融改革仍然服务于中国改革的整体思路,表现出渐进和模糊的鲜明特色。这与第一阶段的金融改革在精神上实际上一脉相承。不过,在这一阶段中,中国金融领域却生出一块更大的体制外生存空间——中国证券市场。与当初局限于某一区域的信托业相比,中国证券市场不仅是全国性的,而且其聚集资金的能力也远远超过当年的信托业
近日,腾讯视频《庆余年》vvip事件好不容易落下帷幕。一则腾讯新闻哥的《中国人不配拥有精神生活!不配!》的公众号文章再次引发热议。 文章言辞颇为激烈,比如好内容怎么就不能收费了?内容创作的人就活该穷死吗?《庆余年》vvip这事,嫌50块钱太贵是假,1分钱都不想花是真。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事情闹大了之后,12月23日,腾讯新闻哥终于在公众号上发表了致歉说明。整个致歉说明如下: 纵观这个300个字左右的致歉说明,从公关上讲,至少有9个值得商榷的地方。 第一,不真诚的错误 虽然致歉说明,说自己标题、观点、措辞均严重失当,但是从整个行文中,文风还是比较冰冷,让人感受不到真诚。换句话说,这很有可能是出于形势不得不道歉,而不是出于真正的认知改变。 第二,避重就轻的错误 致歉说明的第一句——我们发布了一篇以国人精神生活为标题的严重失当文章。这第一句就是在避重就轻。标题明明是《中国人不配拥有精神生活!不配!》这种情感极为强烈的表达,怎么就变成了国人精神生活这种中性说辞了?
这个时候,你要么不要强调标题,要么就老老实实说是哪篇文章,而不是断章取义,摘取对自己有利的说辞。 我们发布了一篇以探讨‘国人精神生活’为内容的严重失当文章,类似这样就会好些。既没有混淆是非,也没有再次提起备受攻击的标题。在致歉说明的时候,我们可以提一部内容,不提一部分内容,但是提的内容一定是客观事实的,而不能像新闻哥一样,随意混淆。
第三,点到为止的错误 致歉说明中表示,我们认识到错误并已删除文章。从表述中看,似乎新闻哥认为做到这样就可以了?文章都删除了,也道歉了,你们还要咋地?其实你做了什么是一方面,但是用户和受众更想看到的是,你真诚的态度和全力以赴的弥补措施。 用更严谨、更妥帖的用词和行文,这里面想表达的是:错误发生后,绝不是简单删除文章就可以的,尤其是不要让读者看到了你的这种想法和观念,而是要尽一切努力,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化。 第四,殃及池鱼的错误
新闻哥的整个致歉说明,最坑爹的一句话就是该文不代表腾讯在《庆余年》视频会员事件中的态度。
难道,新闻哥是不想连累腾讯视频,但是这么说,恰恰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有殃及池鱼的味道。 在当下这种情形,大可不必、也不应该再提及《庆余年》事件,让受众的怒火再次被点燃。可以适当转移下公众的注意力。 第五点:以小带大的错误 致歉说明,最忌讳的一点,是以大对小、以小带大。换言之,最好的方式是:发声单元要尽量的小,比如,能够新闻哥全体小编出马,就不要新闻哥出马;能够新闻哥出马,就不要腾讯新闻出马;能够腾讯新闻出马,就不要腾讯出马…… 这种做法,既是在文字层面暗示问题的性质和影响,又为后续更高级别的单元进行周转,留有余地。一句话,可以用太祖长拳,就没有必要立马用降龙十八掌。 回过头看,还是该文不代表腾讯在《庆余年》视频会员事件中的态度这句话,不仅带出了《庆余年》、(腾讯)视频、会员事件,甚至还带出了腾讯。这种以小带大、不断自我升级的做法,到底是谁教的啊? 第六点:文本混乱的错误 原文如下: 新闻哥团队已经启动全面自查自纠,并自罚如下: 1、即日起撤换公众号当值负责人,并对本文相关编辑进行停职处理。 2、优化完善公众号的编审流程,确保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按照字面以及人们正常逻辑的理解,这部分应该包含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负责,二是改正。负责对应的是新闻哥说的自罚,改正对应的是自查自纠。但是看看他们的文本,就可以发现有多混乱了。 先是说,要自查自纠,然后又拐到自罚上面去了,而具体的内容又是:包含了一点自查自纠,也包含了一点自罚。尤其是在致歉说明这种严肃的情景下,更应如此。 第七点:头重脚轻的错误 这方面,主要是口号叫得很响亮,但是准备的行动却很一般。比如,新闻哥说要全面自查自纠,但是怎么全面呢,就是优化完善公众号的编审流程这一招而已?想想其它的办法真的很难吗? 纵观整个致歉说明,还是以应付事为主,而似乎没有真正的进行深刻的反思。能不能集体进行复盘检讨?能不能对相关人员做严苛的业务和价值观培训?能不能让整个编辑流程更严谨?能不能提高内容审核的力度?……可以做的还有很多。 第八点:严谨性方面的错误 虽然说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一切从简,但是作为一个致歉说明,且不说盖章的问题(这个大家现在经常省略了),但至少能不能好歹署个名、署个日期啊? 第九点:控制评论的错误? 对于致歉说明而言,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通过你的致歉和说明,让受众不满的情绪得以缓和一点、发泄一点。你越是控评,就会让受众越以为:前面假惺惺的道歉,背地里却放出支持自己的评论来,那些被放出来的评论或许才是你的真实心声吧。由此,越发感到不满。所以,控评这种做法,无异于画蛇添足,只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