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和广告……简直连篇累牍、铺天盖地。这些报道都采用了非常人性化的角度,看了这些文字、画面,受众完全忘却了新闻发生的军事和政治背景,忘却了引起撞机的真正原因,仅仅剩下了人文语境、人文关怀。报道让美国受众感觉,“可恶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让这些可怜的母亲与儿子团聚?中国真是不尊重人权!”而在这些报道的影响下,你感觉不到媒体的导向,只会融合到那些自然、亲情的场面中。
相比我国关于此事件的报道,显得过于呆板,缺乏技巧,基本上沿用传统的宣传手法和程式,即,先由政府、国家领导人表态,发表声明、谈话,然后由各地群众表态,拥护政府严正立场和正确决定,再摘发有关国家政要、国外有关媒体评价、赞扬我国所持的正确立场,最后为英雄表彰、授勋……
这种做法对于维护民族尊严、平息中国民众受到伤害的民族情感,无可厚非。但是,在国际传播上,美国无论在报道数量上还是报道框架选取上,都占了优势,使得原本理亏、犯错的美国在世人面前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应验了“恶人先告状”这句箴语。另外,他们主流媒体的新闻写作和报道都设法放在一个人文的、社会的和政治的语境下叙述,让受众感到亲切、可信。所以,事后有关专家对我国媒体不对我失踪的飞行员王伟着重渲染、报道感到不解和遗憾。
还有,凡世界上有独立于政府的媒体存在的国家中的公众都确信,任何“官办”的媒体是不合自由传播的理念的,它的消息和“信源”往往被认为是不真实的。比如,《纽约时报》在中美撞机后,是这样分别报道中美双方对立的意见的:
中国“国家电视台(指我国中央电视台——引者注)星期天夜里广播的一个生气的声明说……但是,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邓尼斯·布莱尔将军说……”
“国家”电视台给人的先入为主的感觉是不值得信;接下来的声明又是充满了情绪的“无名氏”人“生气”地说,更显得无力,效果是负面的。而《纽约时报》引用的却是一个有名有姓的、而且是该领域中关键的专业人士的话,而且他的谈话通过简单的“说”这样一个词,在西方读者那里的效果是正面的[4]。而我国政府媒体刊登的大量“各地群众坚决拥护我国政府正确决定”之类的消息,在西方公众眼里被视为是“政府组织的”、“虚假的”。所以,在涉及重大的国际报道时,如果官方有些话不便说出或不便表态,就应该允许学者、民间、群众在中国或西方媒体上传达出自由的、独立的声音。在中美撞机事件中,我国许多公众在互联网上自由发表了意见,影响、促进了我国政府对此事件采取了正确决策。这种做法表明了信息
在新闻营销中如何确定目标群体很是关键,一旦需要推广的用户群体错了,那么接下来整个营销方向就会错误。新闻营销又怎么会有好的效果呢? 首先,目标群体要符合公司的大体推广战略
有了公司的推广战略后,可以从行业、整体的受众客户来分析的,接下来才是具体产品的推广。产品推广的受众非常的精确,只有需要和对这个感兴趣的用户才会点进来看,当然这样立题也更容易让平台推荐给有需要的人。 其次,要利用一些工具分析
现在大家都在讲大数据,我们也可以利用大数据来分析具体是哪些人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用户群体,这里推荐推荐几个行业数据分析工具,如:企鹅智库、CBNData、梅花网、艾瑞咨询、百度指数、百度统计、阿里研究院等。 最后,反向推理
我们也可以反向查证我们的受众群体都是哪些人,比如我们发出的文章,是哪些人在关注和评论,通过这些人的情况我们汇总到大数据平台或找专业的资讯公司进行研究,具体确定和修正我们接下来的新闻推广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