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叫作“读写不分家”,这表明阅读和写作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般文笔好的人也是阅读量比较大的人。阅读不但可以熟悉别人写作的套路,而且书里面讲到的知识、概念可以在写作时借鉴、引用,并因此丰富自己的文章。
但阅读跟阅读不同。有的人读书是走马观花,看完一本书,只记住了故事情节,最典型的就是看小说,很多人只记住了故事梗概,至于小说如何编排布局,使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有哪些写作技巧,他们是不会注意的。而有的人是阅读的有心人,边读边做笔记,一本书读完,自己也记了厚厚的一本笔记,通过做笔记,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也把自己的评价、感悟、延伸思考记录在笔记里,这样的读书事半功倍。
如何记读书笔记呢?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适用于一个人的方法,可能在另外一个人看来完全破坏了阅读的体验。或者换个角度想,笔记一定是边读书边记的吗?是不是只有读书笔记这一种笔记形式?
所谓笔记,其实有两个作用。一是记录想法,加深印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听(看)一遍,不如写一遍,把内容记在笔记里可以强化印象。二是记录重要的内容,以备日后查看。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当时觉得印象很深的东西,也许过了几天就忘记了,所以要用笔记记下来,方便日后回顾。
以这两个功能为核心,人们会接触到两种笔记,一种叫日常笔记,记录自己日常的生活、状态、想法等;一种叫读书笔记,记录书籍的要点,读书的心得,延伸的思考等。这两种笔记都对写作有好处。
一、日常笔记是直接的一手素材
日常笔记不一定是每日都记的“日记”,它更要抓住的是转瞬即逝的日常点滴小事。比如生活中的经历、某一瞬间的感悟、戏剧性的小冲突或者突然冒出来的某个思考。
日常笔记法的形式也很多样,可以是几句话的记录,比如最近被大家讨论的胡适日记和季羡林日记,文字不长,很有趣味性,也反映了记录者当时的状态和心境。
5月14日,“夜与刘千里诸人打牌。刘君已毕业,云下星期二将归祖国矣。”
7月2日,“天热不能做事,打牌消遣。”
——胡适《胡适日记》
二日
今天才更深切地感到考试的无聊。一些放屁胡诌的讲义硬要我们记!大千走了,颇有落寞之感。
二日
今天作Faust的Summary,
无论多好的书,even Fausteven Faust。
只要拿来当课本读,立刻令我感觉到讨厌,这因为什么呢?我不明了。
过午看女子篮球赛,不是去看想[打]篮球,我想,只是去看大腿。
因为说到篮球,实在打得不好。
——季羡林《清华园日记》
日常的笔记本身是一种简单的写作练习,同时它也在为写作较为复杂的文章积累素材。举个例子,主编课堂写作班有个学员。有一天她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同样一批杯子,也都是每天泡茶,她的杯子晶莹剔透,而她买给爸爸的杯子总是很脏,茶锈满满。直到有一天,她因为一件事,改变了行程提前回到公司,才发现原来公司负责清洁的阿姨每天帮她刷杯子。她也突然想到,原来自己很久没帮父亲刷过杯子了。
日记本身是绝好的写作素材,因为日常发生的事都是很具体的,有最细微的细节、有最符合人物身份的对话、有当时最真实的感悟,这样的内容,稍作加工就是一篇好文章。所谓生活处处都有美,就看你有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如何记日常笔记呢?方法很简单,叫作“随时随地法”。随身带一个小本子,有任何的想法,就赶紧把要点记在本子上,晚上回到家,尽可能详尽地还原当时的要点。现在手机很方便,也可以把念头和想法记在手机上。更方便的,现在有了语音输入法,当时不方便打字的,把声音录下来,回头再整理。坚持这种方式,日积月累,就会形成一个庞大的写作素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