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罗尼奥认为,每个人都有一套边界准则,指导自己是否应在别人面前自曝隐私信息。如果个体决定在某一时刻表露以前隐瞒的事,那么他与获知隐私的人通常会采用共同的边界准则来管理向第三方曝露的信息。彼得罗尼奥的理论描述了(1)人们如何形成关于曝光的个人准则;(2)自我暴露隐私信息的人为何要协调自己和密友的隐私边界;以及(3)在双方的边界准则不一致时发生的关系混乱。想一想皮特心中的恐惧,他担心女友在他离家上学期间移情别恋。我将用他的例子来说明隐私管理的 3 个过程如何逐步展开。
隐私准则:受文化、性别、动机、语境和风险—收益比率影响、决定个体暴露或回避的个人指导。
隐私准则基础。彼得罗尼奥指出,引导我们做出保护隐私/自我暴露决定的个人准则基于 5 条准绳。通常,文化是其中主要的因素。例如,北美人比东南亚人更容易敞开心胸谈论自己的感受。然而,正如电影《科伦拜恩的保龄》所描述的,美国人比他们的邻居加拿大人更关注保护个人隐私。至于性别差异,女人比男人更易于自我暴露,男人如果要分享他们的内心感受,对象通常是一个女人。吸引和喜欢的动机会驱使人们自我暴露,坚持也会推动互动,这种动力就像地心引力一样强烈。对话的语境也构成重要影响。在危机中或在经历挫折之后,我们需要一只富有同情心的耳朵。但是,像皮特这种情况,由于只是面临损失的可能,自我暴露的压力不会立即显现。最后,彼得罗尼奥指出,皮特会在心里估算一下风险—收益比率(risk-benefit ratio)——类似于社会交换理论中的收益—成本分析。她写道,“做出分享信息或保留隐私的决定通常取决于这之间包含的风险—收益比率。我们知道我们的揭示行为将暴露我们的大量弱点,但隐藏行为同样带来此种可能。”9
鉴于这 5 种准绳,我们可以想象皮特考虑向乔纳倾诉内心恐惧时的心理活动:慢慢来,我只有一次机会给对方留下第一印象。男儿有泪不轻弹。这不关他的事。如果是这样,皮特就会在最初的谈话中保留使他不安的隐私。然而,正如其他描述行为准则的理论学者那样,彼得罗尼奥并未做出确切的预测:皮特是会分享他的恐惧,还是会掩盖它?她的理论的目的是帮助我们理解人们如何处理介于暴露和隐藏隐私信息之间的张力。
边界协调:就现有的自我暴露,暴露者与接受者就同一隐私准则达成一致的过程。
边界协调操作。如果皮特决定向他的新室友倾诉他的恐惧,那么他可能会希望乔纳不要告诉其他人。乔纳会为他保守秘密吗?彼得罗尼奥认为,这取决于边界关联性、边界所有权和边界渗透性。边界关联性(boundary linkage)指两人关系的强度。因为皮特和乔纳才刚刚见面,他们的隐私边界不可能在同一位置自动形成。关系协调在起作用。边界所有权(boundary ownership)指某位密友不传播他(她)知道的内部信息的意愿。如果乔纳接受了某个信息,但认为自己并不想成为第一时间听到该信息的共有者,他可能会觉得没有义务把它当做隐私。最后,边界渗透性(boundary permeability)指双方所建立的隐私墙的密度。乔纳可能理解皮特不想让寝室里的其他人知道他的隐私,但长时间保守秘密对乔纳来说是勉为其难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自我暴露并不总是使人们的关系变得亲密。倾诉者和聆听者的亲密度将因协调隐私边界的程度而受到强烈影响。
边界混乱:双方无力达成隐私准则一致以及进行边界管理时产生的争执。
边界混乱。彼得罗尼奥认为边界混乱的出现是由于双方不能使隐私准则和边界管理协调一致。10例如,在乔纳和皮特发生矛盾时,乔纳有可能会违背共建的保密原则。乔纳可能认为它对皮特来说不是什么大事,又或者乔纳在与别人喝酒时无意中说出这个秘密。另一方面,皮特虽然要乔纳发誓保守秘密,但自己却有可能把这件事又告诉给其他人。不管是什么原因,边界混乱的存在表明自我暴露不仅仅关乎自我,也不总是导致更亲密的关系。如果双方不能把他们的保密界限调整至同一位置,那么倾诉隐私信息的行为就会制造人际关系的混乱、冲突甚至决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