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没有那样的体力与财力。所以,一个普通人不应该只希望获得特殊素材,而要想着如何用日常触手可及的食材,烹饪出美味的料理。
所以我们要使用笔记本。
比如说,因为我从没有去过美国,所以像《我在美国遇见的人们》或《我的美国之旅》这样的文章,我是绞尽脑汁也写不出来的。但因为我经常阅读报纸上的国际版面,关于美国的文学作品、电影和漫画,我比普通人了解得多一些。我可以将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组合起来,生成新的创意,于是围绕美国进行写作的难题不就解决了吗?
举个例子,有人以“从首次世界多地在同一时期遭受恐怖袭击开始到现在,电影中描写恐怖袭击的手法有怎样的变化”为切入点考虑问题,这样的视角便可谓一种创意了。
步骤① 收集素材
信息的输出从笔记开始
如果想用普通的食材做出美味的料理,就需要记得满满的笔记。
以前文介绍的《创意的生成》中的流程为例,对笔记进行收集、咀嚼和发酵后,就能相当轻松地产生创意。
《创意的生成》一书中强调,必须完全完成上一步的内容才能进入下一步。如果没有进行充分收集,就无法进入咀嚼阶段。在咀嚼阶段敷衍了事的话,也是无法到达发酵阶段的。
就算收集与咀嚼听起来容易,操作起来也绝非易事。
互联网让我们能在一瞬间收获上百条信息,但在读懂它们后,为了能对它们进行活动,我们需要将其抽象化记牢,就必须使用眼睛和大脑。
也就是说,要一边收集信息,一边写下自己的思考。此外,更要从各个角度细致观察,去探索它与其他信息的关联。这样写或许会让你感到非常麻烦,但是不用担心,如前文所示,只要日常坚持记笔记,这种知识生产阶段便会一点点稳步持续下去。
只要有笔记本,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况下都能收集信息。
比如在会议中突然想起暑假计划,在休息日看着漫画突然获得了关于工作的灵感,在这些情况下,也要好好地收集资料和记录。过一段时间将这些信息重看一遍,重新思考一遍,这样就水到渠成了。
抱着去收集信息的想法翻开书本或是上街搜寻看似不错,但真的可行吗?还是不太现实。比起特意去搜寻,平时阅读报纸书籍或是出门的时候,你会有如下收获。
·发现之事
·疑惑之事
·在意之事
·所思所想
将这些内容仔仔细细地记录在笔记本上,你便可以毫无负担地持续做信息收集这件事。
那么用笔记本能收集到百分百的信息吗?这点我也不得而知。手边常备一本笔记,在可以写些什么的时候做些记录,
实际上这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到底这些内容是否为影迷所喜爱,到底能不能对他们有所帮助,我们不能光靠自己嗨?媒体人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明明写得很好,但阅读量却是上不去的,本来在发帖时信心满满,但在爆文的道路上却毫无进展。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怎么没人看书?怎么没人想看呢?为什麽不推荐呢?实际上这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到底这些内容是否为影迷所喜爱,到底能不能对他们有所帮助,我们不能光靠自己嗨?其他人不愿意看的,我们再嗨也白搭了,那么如何衡量对别人有帮助,还是别人愿意看?帮助他人的,是我们在创作内容时要考虑到我的这一内容如果自己看有没有收获,是否愿意看下去,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愿意看,那又何来别人看呢?假如我们自己都不愿从头见尾,那么别人也不会,这是同样的道理,我们自己如果有收获,看得开心,那么别人也会愿意。但前提是我们要跳出内容是我自己创造的怪圈,只要我们还在圈里,肯定看不到。因此也有许多人认为,说“质量没有问题”,因为你所说的是作者的观点,如果你站在读者的角度上,可能就不同了。那是什么因素导致阅读量降低呢?主题曲的创作,内容的撰写,配图的选择,还有一个就是发表时间。选择上午、中午、下午、晚上,标题要具有热点关键字,内容要简明扼要、接地气,配图要与内容相符,不能有水印、高清、满足以上要素,要想阅读量没有高点也难。总是听很多人说,自己的天赋被埋没了,自己这么有才,怎么就看不见呢?难道别人看不到吗?只要你有才华,就总能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