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越来越习惯随时随地消费,而这种消费往往会超出用户的主观感受。营造场景式沟通体验一方面需要利用新媒体技术来丰富网购页面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则要通过传播品牌故事来调动用户的情绪,使之对品牌怀有更多的认同感与消费需求。
随堂练习
请写下5个你消费最多的淘宝网店,说说你从中购买了哪些比较满意的产品。
经验之谈
电商的蓬勃发展既让互联网经济变得更加繁荣,也让很多不法分子披上新媒体的外衣行骗。电商类新媒体平台运营者应当爱惜羽毛,重视保持良好的信用度;此外,在运营过程中也要避免过度营销,否则会让自己的老客户感到厌烦。我们处于一个营销套路无处不在的生活环境中,新媒体用户只是根据自身需要来选择必要的营销信息,其他时候不喜欢被商家打扰。如果不了解用户的这个特性,电商类新媒体就会被对方顺手拉黑。
4.多平台运营增强活跃度
本节要点:
◇多平台运营的必要性。
◇多平台矩阵的常见组合方式。
一个新媒体平台再火爆,影响范围依然存在局限,因为不同的新媒体平台对应的粉丝群体存在差异,同样的信息可能在这个平台上被传播得热火朝天,在另一个平台上却鲜为人知。为了让信息得到更充分的传播,运营者可以考虑多设置几个新媒体平台,通过多平台互动来增强活跃度。
如今,新媒体平台以“两微一端”(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为主体,此外还有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移动电视等其他平台可作为备选。运营者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可以增加新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号来侧重传播某一类内容,配合主微博及主微信公众号;也可以用其他类型的新媒体平台与“两微一端”结为宣传矩阵。
参考案例
2017年5月12日,《紫禁城》杂志官方微博@紫禁城杂志发了一条微博公告:“《紫禁城》电子杂志v2.0版本正式上线!《紫禁城》电子杂志v2.0支持ios及安卓版,在保留1.0版优秀阅读体验的同时,重新设计UI界面,视觉体验全面升级。同时,为响应广大客户的需求,新版电子杂志支持和纸刊同步发行,并且支持多种购买方式:单本购买或按年订阅,订阅过程方便快捷。故宫出版社与文藏平台携手发行《紫禁城》电子杂志APP(见下图)。100%还原纸质杂志中的内容,为广大文化读者和收藏爱好者提供精彩阅读体验。扫描二维码有ios和android两种下载方式(见下页图)。”
通过开辟新的新媒体平台,《紫禁城》杂志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影响力,让许多没有购买纸
分析了软件写作的技巧和新闻稿写作的四个重点案例!许多人都知道新闻稿,它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经常用来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有多种形式。“新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仅指新闻:广义指新闻,通讯,报道,专题,评论等。新闻采用简明明了的叙述方式,快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近期发生的有价值的、群众关心的事件。
而且新闻稿的写作更是当务之急,今天小编就带给大家干货,新闻稿写作要注意四个要点。在新闻写作中,“着力点”既是新闻写作中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也是作家在写作中努力把握的主要方面,同时也是新闻写作成败的关键所在。在新闻写作中抓重点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的价值。
常言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所说的整理皮衣,只需抓衣领一抖,所有毛发都会顺伏。在新闻写作中,“领”在哪里,不就是抓住了写作的主要矛盾吗?其中的主要矛盾也就是新闻业界常说的新闻写作的重点所在。抓住重点,抓住新闻写作要努力把握的主要方面,抓住新闻写作的顺当过程,充分保证新闻稿的质量。因此,在新闻写作中能否抓住重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的价值,同时也决定了新闻写作的成败。所以说,新闻写作的着眼点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头头是道”,所谓活字笔头,就是指“头头是道”和“头头是道”。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令,是新闻记者写稿件的基本依据和准绳,在“上头”时,首先要把“脉络”打透,把“脉络”理清楚,同时,要认真、广泛地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以便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以致用是学以致用的关键,只有学以致用,才能在写作中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
既要认真地吃透“上”字,也要认真地“下”字,即要了解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新闻记者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经常使用“扫描仪”和“显微镜”,多角度、多角度地观察社会生活,做到“见微知著,心中有数”。不然的话,仅仅凭直觉,就很难使抓住的事实和问题具有代表性、普遍性,以至事倍功半或徒劳无功。新闻稿的写作要以“吃透'两个',激活笔头”为出发点,才能具有针对性,而与新闻稿的针对性相伴而生的是其主题的鲜明。
主体性是指对事物的支持和反对都是明确的,而非含糊不清。主体性是读者的心理需要和心理指向,是抓住读者的先决条件。比如获得中国新闻奖的新闻标题“停止将国有资产无偿量化给个人”,就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针对性和主题鲜明。但这篇新闻报道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要把“两头”吃透,激活笔头,从而使新闻稿触及到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使新奇、深刻的主题在启迪人们思考的同时,焕然一新。
亦如:一段时期内,对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良风气,许多报纸都曾正面地揭露和抨击过,如果再照这个惯例来写,新闻稿就难以写出新的内容来;同样地,在记者把“两头”吃透,活化笔头的情况下,才能写出“对策也可以当镜子”一文。
这部曾获全国优秀新闻奖的作品一反传统,其作者通过对“两头”状况的深入了解,使文章从事物的另一面触及了问题的本质:搞“对策”固然错误,但“对策”的形成与政策本身的缺陷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改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有关部门应注意研究以下对策,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政策。这篇文章以其全新的视角,启迪人们的思考。看得见、摸得着、融于一体,是写出好新闻稿的基础。看得宜大,切得宜小所谓“大”,指的是主题的重要性,具有很强的普遍性、针对性和指向性;“小”,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看似平常的小事,或重大问题的一个方面。大张旗鼓,大刀阔斧,就是要新闻作者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到“细处见精神”。这样,所写的新闻报道不但生动感人,而且能有效地触动读者的“兴趣点”和“兴奋点”,还能使读者从小事中看出道理,从局部看到全局,从现象看到本质。
比如,《解放军报》曾报道,某连队大白菜收获很大,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一件好事变成了坏事:许多机关都来找连队,结果连队里有一万多斤大白菜,最后只有七千多块钱。新闻报道从机关向连队索取白菜这件小事上切入,所反映的却是机关侵占基层利益这一大问题;新闻报道不仅目标明确,而且内容生动具体,令人感到写得生动可感。因此,这就是“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成功范例,使新闻报道更具可读性和教育性。也就是新华社记者以同样的方式采写的新闻稿《万北农家无墙》,这篇文章写得具体真实,新奇生动,别具一格。本文作者及时抓住万北农村众多农户拆掉宅院围墙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对其进行深层次透视,运用浅显的语言,解析并表达出厚重的社会信息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党中央的农村政策不仅可以让农民富起来,而且可以让农民思想开放,让农民思想进步。
它也是通过小事件反映大主题的成功例子,同样可以在新闻写作中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亦正因如此,这篇报道一直为众多业界人士所津津乐道,被公认为不可多得的新闻精品。精于构思,布局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各种事物的相互组合奥妙无穷,能够生发出神奇的方程式。若在新闻写作中注重精心构思,对主题进行巧妙安排,就能使文章求生动、求新奇、求深度,又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和热情,使新闻的思想性和可读性有机统一起来。举例来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以及非农地的增加,使土地问题日益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千秋大计的大事,各种有关土地问题的新闻稿件也频繁出现;但有不少报道由于过于注重指导性,而忽视了可读性,显得过于严肃、呆板。但是,在大众日报上发表的一篇题为《508个村“减肥”,216万亩土地再生》的新闻报道却是不一样的。
本文反映了山东某地农村拆迁旧村,旧宅还田,小康新农村建设的新闻报道,在构思和布局谋篇布局上堪称绝佳。这条新闻稿从当地农民世代居住的“风水宝地”切入,在构思上由“缩”—“生”—“新”三个字落下笔来:“缩”,是农民的旧村、旧宅的缩影:“生”,是土地的再生;“新”,是小康新农村的新村庄。三句话,将旧村旧宅、旧地、小康新农村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使新闻内涵更加丰富,并有效地升华了主题,同时新闻报道也显得生动新颖。亦如曾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七年申诉申诉无门》一文,同样是“精于构思,新奇构思”的成功范例。这个消息本来是属于政治报道的范畴,但记者们却以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问题,并有效地揭示出大令公庄村这个问题7年来没有解决过的问题——有关部门用“严肃”的形式主义,来对付中央的批示和群众多年的不满。不到1000字的这篇新闻,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问题,用对比鲜明的事实突出了矛盾,并用证据确凿的层层计算引出了村民们茫然的疑问:“还指望什么能解决俺村的问题?又要花多少钱呢?”这样的布局和表现在新闻报道中同样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精湛的构思,全新的布局」,亦可为新闻系列报道之用。
举例来说,2010年5月,为了庆祝特区成立30周年,特区报深入报道了30年来特区取得的巨大成就,但这份报纸没有遵循以往深度报道的惯用模式,而是以精巧的构思,以独特的方式推出了“经典”系列,选取了一段较长时间内的一些重要人物,并以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相对应。报告一共有9个系列,包含了两大部分:决策者的故事和建筑商的故事。九串故事,合二为一,共同讲述改革开放“春光”故事。系列9个故事,即9个视角,多层次、多侧面地立体反映了3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些故事中的一个只有几百字,甚至上千字,但是每一个都显得生动有趣,可读性极强。
这一新闻报道也正是由于其报道构思新颖,版式新颖而受到受众的广泛欢迎。很明显,“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在新闻写作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细节的选择,突显深度的新闻报道中细节选择的优劣,也能造成大相径庭的新闻价值判断;细节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决定新闻的成败。新闻报道,不求大而全,但力求对现实生活中有传播价值的细节,突显深意。
举例来说,曾获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奖的《三个弹片作“遗产”》一文,就是以力图突出一些典型细节,突显深意的典型例证。此条新闻从参加1938年革命的某军分区司令员陈平临终时的众多事例中,选取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条,将日本鬼子和军队留下的三枚弹片,分别送给3个子女作为遗赠的几个细节,统统摘录下来。对新闻写作而言,这类细节的突出具有典型意义,而简化过程的写法,则是一种值得重视的落笔技巧;用这一技巧写出的新闻稿,不仅显得文字精炼,而且更重要的是,突显深意,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同样,曾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教育局长的楷模》通讯就是这方面成功的典型例子。这篇新闻报道,除几句必要的过程交代外,还用有限的笔墨抓细节。因细部描写精湛而突出,而又集中而充分地表现了身为教务长的胡昭程“一腔热血倾其所有,两袖清风为民”的精神风貌和崇高形象,使报道具有现场感,画面感极强,从而使新闻稿有声有色。
细节部分也包含在新闻报道中。巧妙地运用数字演算比较,把抽象的道理转化成具体的、新颖的数字,可以使新闻写作显得呆板而生动,使隐含的事物特征具体化,从而更能丰富新闻的内涵和表现力。比如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一篇题为《杞人忧天地》的社论,在提出了节约耕地的问题后,接着又在论据中指出:“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我国人均占有耕地仅为加拿大人均占有耕地的17分之一,而美国人均占有耕地仅为加拿大的8分之一。而且这种小量耕田,每年都会有一大块土地被人占有…所以,在农村建房中,如何节约用地,科学合理地使用土地,不占或尽量少占耕地,迫切需要提上日程。本文作者通过对3个国家人均耕地面积的演算,得出两个精确的比例,形成鲜明的对比,并辅之以论证,本文中数字的细节表达不仅具有说服力,而且还起到了点明性的作用。
本文将对笔者所介绍的新闻稿写作的四个重点案例进行详细阐述,其中重点案例既是新闻写作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也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应把握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新闻写作成败的关键所在。在新闻写作中抓重点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的价值。